系統(tǒng)之家 - 系統(tǒng)光盤下載網站!

當前位置:系統(tǒng)之家 > IT快訊 > 詳細頁面

朋友圈再多人也沒用,人類有意義的社交對象最多150人

編輯:chenbing 2016-05-30 17:35:11 來源于:互聯(lián)網

  它們每周都會出現在我的電子郵箱里,一點一點地啃噬著我的靈魂。友善的語言,微笑的表情,以及迎合自尊心的社交邀請,所有這些都被我心懷愧疚地忽視了。原因在于,我認同鄧巴數字(Dunbar’s number)的概念——即我們靈長類動物的大腦限制著我們有能力保持的有意義的社交對象人數,使其不超過約150人——而我在領英(LinkedIn)上的好友人數已經超過了200人。

朋友圈再多人也沒用,人類有意義的社交對象最多150人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教授提出了這個以他名字命名的數字。鄧巴發(fā)現,從新石器時代的村落、羅馬帝國的軍團,到一份普通的圣誕節(jié)賀卡寄送名單,人類群體的規(guī)模具有驚人的相似性。他就此提出假說,即我們的社交注意力并不是在150個知心朋友之間平均分配的,而是像洋蔥那樣分層分布;5個最親密的聯(lián)系人位于我們社交圈的最里層,外一層是10個人,再向外的兩層分別是35人和100人。

  現在,一項針對手機通話的研究試圖檢驗鄧巴教授的假說——即我們的感情親密度是像俄羅斯套娃那樣分層分布的——進而幫助理解我們如何給自己的社交關系分層。在芬蘭阿爾托大學理工學院(Aalto University School of Science)同事們的合作下,鄧巴教授研究了2007年歐洲的手機通話數據集,這其中包含了3500萬用戶進行的總計60億次通話。兩個人之間通話的頻率是反映他們感情親密度的近似指標。數據中剔除了那些僅做緊急呼叫或僅撥打商務電話的人;只有那些和至少100個人多次往返呼叫的人被包括了進來。

  通過梳理通話的人際網絡和應用聚類算法,研究人員發(fā)現,人們傾向于將他們的社交圈劃分為四至五層。平均而言,社交圈分為四層的個體擁有4個最親近的知己,往往是親戚,他們與這些人的通話最為頻繁,再向外一層有11人,最外面的兩層分別是30人和129人。

  對于那些社交圈分為五層的個體來說,每一層分布的朋友人數略有不同:3個最親密的聯(lián)系人在最里層,往外的各層依次是7人、18人、43人、和134人。上述分析結果上月出現在了arXiv網站上,科學家們向這個網站上傳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學術討論(有些時候——當然并不總是如此——這是在由同行評議的正式期刊發(fā)表的前奏)。

  盡管根據這項分析,社交“分層”的概念似乎是站得住腳的,但分析中指出的差異或許意味著,分層的層數對應于不同的社交傾向。從上述研究衍生出的一個觀點是,社交圈分為四層的個體也許是內向型人,而社交圈分為五層的個體可能是外向型人。

  作者認為,這篇論文有其局限性:它僅僅考察了一年時間內的數據。友誼可以是短暫的,因時因地而變,并反映我們在特定階段的生活狀態(tài)。聯(lián)絡的頻率并不總是與友情的深淺成正比;長期關系常常不需要密集的看護也能茁壯發(fā)展。

  但同樣可能的是,這項研究捕捉到了友誼的獨特快照:2007年的數據集代表了智能手機普及之前的社交格局,早于人們開始習慣性地在移動設備上通過Facebook或其他網站維持友誼。研究人員指出,這些數據還表現出了頗有說服力的一致性。它直觀地映照出了真實生活:即便搬家或者換工作會導致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隨之改變,老相識也會被新朋友所取代。社交分層的具體人員構成或許會發(fā)生變化,但分層本身保持不變。

  值得指出的是,我們當中幾乎沒有人能擁有超過200個的有意義社交關系。這一上限應促使社交網站在一個數字意義上人際關系混雜的時代完善他們的服務。

  數一下你不斷增長的微信朋友圈,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有些社交狂人的朋友數竟高達五六千。也許你會想,總有一些人會有特別好的記憶力,能照顧得了更龐大的社交圈,能與更多人保持密切交往。

發(fā)表評論

0

沒有更多評論了

評論就這些咯,讓大家也知道你的獨特見解

立即評論

以上留言僅代表用戶個人觀點,不代表系統(tǒng)之家立場

官方交流群 軟件收錄